lucky淨土釋疑

title_icon問答41~50

編號

 

問與答

 

41

 

: 第十八願注重信心有何經證?

 

答:

佛誡依法不依人,法有經證,即應奉行,信心之經證,如下分明:

 

一者從攝生三願證明:第十八願言:「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」,第十九願言:「至心發願,欲生我國」,第二十願言:「至心迴向,欲生我國」,由此可知,第十八願注重信樂,第十九願注重發願,第二十願注重迴向,法藏菩薩五劫思惟之弘誓願心,本來如此。

 

二者從願成就文證明: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,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此明信心歡喜乃從聞其名號產生,故信從聞生,聞從名號生,甚為明白。

又《大寶積經.無量壽如來會》云:「他方佛國所有眾生,聞無量壽如來名號,乃至能發一念淨信,歡喜愛樂,所有善根迴向,願生無量壽國者,隨願皆生,得不退轉,乃至無上正等菩提,除五無間,誹謗正法,及謗聖者。」此明能發一念淨信,乃從聞無量壽如來名號產生,而歡喜愛樂正是一念淨信之心情。

 

三者從付囑彌勒證明:《無量壽經》有三段經文具一致性,即第十八願之因願文、成就文與付囑彌勒文。

第十八願因願文云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;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至心信樂乃是講信心。

第十八願成就文云: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,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信心歡喜亦是講信心。

付囑彌勒文云:「佛告彌勒:其有得聞彼佛名號,歡喜踴躍乃至一念,當知此人為得大利,則是具足無上功德。」歡喜踴躍乃是得聞彼佛名號後之心情,當然講信心。

 

四者從同部異經證明:《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》云:「是故十方世界,一切有情,聞信其名號功德,即時入正定位,生清淨安樂佛國。」此文與願成就文之意相同,聞信其名號功德即是聽聞名號功德後,生起信心。

 

五者從同部異經證明: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云:「若有淨信,諸善男子或善女人,得聞如是: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,極樂世界淨佛土者;一切皆應信受發願,如說修行,生彼佛土。」淨信即清淨信心,亦即信心不雜染疑慮、疑惑,沒有絲毫懷疑。

 

 

42

 

第十八願以信行共為報土生因,未知信行有何關係?

 

答:

信與行,本是一體,不可分割,同為此願之願事故。「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」是信,「乃至十念」是行,聽聞第十七願諸佛讚歎名號之理,在行者之機,領受之相就是第十八願之三信十念。即名號欲救度信者之佛意,顯現於行者,就是至心、信樂、欲生之三信;又名號對欲救度稱念者之佛意,顯現於行者,就是乃至十念之稱名,二者皆是佛力迴向。名號攝受眾生,萬無漏一,信名號者,無一不度;稱名號者,必來迎之。故無信之行,非為大行;無行之信,非為真信。信即是受持佛之本願,行即是稱念佛之名號,信行不離,內外一如。本願名號,二者一體,本願為因,名號為果,皆是彌陀救度十方眾生之功德力,此力即是凡夫往生報土之增上緣。

 

本願、名號、信心、稱名,乃是同體異位之名稱。本願是正覺位,名號是所信位,信心是領受位,稱名是相續位。本願、名號是能攝位,屬於法;信心、稱名是所攝位,屬於機。此是彌陀所成就之機法一體。

 

故知,淨宗以信心為本,亦以念佛為本。領受佛力稱為信心,執持佛名稱為念佛。佛力是用,佛名是體,體用一如,不一不二。是故,言信心須不離念佛,言念佛須不離信心。以信心為本者,顯示機受之要領;以念佛為本者,彰顯願力之起用。

 

第十八願成就文云: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」此是釋迦如來彰顯信,以信攝行。

 

又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云:「若我成佛,十方眾生,稱我名號,下至十聲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彼佛今現,在世成佛,當知本誓,重願不虛,眾生稱念,必得往生。」此是善導大師彰顯行,以行攝信。

「信心歡喜」是「聞其名號」之後的意業心情,乃是生信的自然流露。

 

「稱我名號」是「破疑生信」之後的口業起行,亦是生信的自然流露。 勸導斷疑生信,為契彌陀之本願力故,除眾生之自力心故;勉勵精勤念佛,為示彌陀之大行故,治眾生之懈怠故。法然上人《念佛法語》云:「信取一念往生,行勤一生多念。」最為精妙。信者,信法藏菩薩十劫前,已為我完成往生淨土之德號,故一念往生;行者,行報謝彌陀如來不可思議願行深恩之稱名,故一形專念。

 

若以信一聲之念佛往生決定,而疏略多念之念佛者,即是信妨礙行;又以為念佛是一生中應當多念,僅一聲之念佛不能往生,即是行妨礙信。以信礙行或以行礙信,皆不符第十八願之願事,非彌陀佛心,非淨宗本義,故良忠法師言:「若無安心,非本願,念佛何生報土?」故知,缺少信或行,皆不能圓滿彰顯本願。

 

 

43

 

第十八願成就文言「聞其名號」是何義?

 

答:

聞具有二義,即聽聞與信受,此二缺一,即非真聞。或披閱淨土經典之法,或聽聞彌陀本願之理,或體會念佛往生之意,或理解名號功德之義,生信不疑,起行念佛,是謂真聞。若聞而不信,或信而不真,不願生淨土,不起行念佛,即非做到聞其名號。

 

聞其名號,乃聞說彌陀名號生起始末,覺如上人《願願鈔》云:「聞者,遇善知識,聽聞本願生起本末,由其得聞,故歡喜之一念決定,正當其時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」

 

又聞其名號即是《阿彌陀經》所言「聞說阿彌陀佛」,聞說阿彌陀佛何事?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云:「得聞如是:無量壽佛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功德名號;極樂世界,功德莊嚴。」故知,聞說阿彌陀佛,即是聽聞以下二事之理:一者阿彌陀佛名號,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;二者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是阿彌陀佛功德所成就。

 

聞其名號乃是聞慧,如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鈔》云:「聞慧者,阿彌陀佛雖有無量功德,而此功德,非聞不知,非說不聞。」

 

又窺基大師《阿彌陀經通贊疏》云:「聞說阿彌陀佛者,謂於善友處,聞此阿彌陀教中往生之事,或自尋覽執持佛名號。」

 

又蕅益大師《阿彌陀經要解》云:「聞而信,信而願,乃肯執持;不信不願,與不聞等,雖為遠因,不名聞慧。」

 

故知,聞說彌陀名號生信,必有稱念彌陀名號起行,心信口稱,內外一致,信行一體。依第十八願成就文之意,聞其名號是因,信心歡喜是果,前因後果,本來如此,故欲生彌陀報土之行者,正須做到聞其名號,方能信心歡喜,念佛得生,圓滿所願。

 

是故淨業行人,聞法與念佛,如鳥雙翼,同等重要,聞法是解,念佛是行,解行並進,行解相應,如《印光大師文鈔正編》覆戚智周居士書云:「汝於淨土修法尚未了了,當唯以翻閱研究淨土為事,半日學解,半日學行,必期於徹頭徹尾了無疑惑而後已。」

 

 

44

 

因願文言「乃至十念」,成就文言「乃至一念」,如何會通?

 

答:

乃至十念顯口稱之行,乃至一念表心受之信,信行皆緣本願名號,是一非二。信心與稱名,本就一體兩面,如手背與手心,不可分離。本願領納於心為信,名號發聲於口為行,既有此信,則不能無此行,如火必有煙。心信與口稱,不可謂一,然口從心起,不可謂異,故體一而相二,非一亦非異。

 

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云:「言十念者,明業事成辦耳。」此往生之業事,非由稱念之數目決定,乃是名號決定機之往生,名號具本願力故。如火之燃物,非由火之數量,乃由火力故。是故無論眾生稱念多少、定心散心,皆由名號決定其往生,非眾生稱念之功而生,十聲與一聲之稱念,功德齊等,往生無差,故或言十念,或言一念。

 

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其有得聞彼佛名號,歡喜踴躍乃至一念,當知此人為得大利,則是具足無上功德。」由知,名號功德於一聲中亦得圓顯,雖一念亦得往生,然而應不廢多念,是以經云「乃至一念」、「乃至十念」,乃至,即一多包容之義,善導大師釋為:「上盡一形,下至一聲。」法然上人則言:「信取一念往生,行勤一生多念。」

 

故念佛人,與其心思數量之多少,不如自問信心之有無。言一念、十念,乃對念佛之機而論,非就往生之法而言。往生之法者,乃本願名號,機之起行稱念,一念亦往生,十念亦往生,念念皆往生,故總名念佛往生,此即無始無終之往生,不論平生,不論臨終,念念即臨終,念念即往生,故平生念佛,平生往生決定;臨終念佛,臨終往生決定,而不名平生往生,亦不名臨終往生,唯名念佛往生。當知,本願是因,名號是果,是一非二,於名號之外別無往生。是故,眾生稱念,即得往生,乘佛願力故,佛光攝取故,佛身來迎故。

 

 

45

 

因願文言:「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」試問往生是平生或臨終?

 

答:

既言乃至,即是不論平生或臨終,十方機類,善惡根器,千差萬別,平生遇緣念佛者,則平生往生決定;臨終遇緣念佛者,則臨終往生決定。往生彼土乃是機之意識,契佛願心,機法相應,生佛一體,何待色身捨報方得決定?此願成就文云: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」

 

又《觀經》云:「爾時世尊,說是語時,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,得見佛身,及二菩薩,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,豁然大悟,得無生忍,五百侍女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願生彼國,世尊悉記,皆當往生,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。」

 

又《大寶積經.無量壽如來會》云:「彼國眾生,若當生者,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,何以故?若邪定聚及不定聚,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」

 

又《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》云:「聞其光明名號,若信受、若稱名,即時除無量無數劫生死之罪。」 又龍樹菩薩《十住毘婆沙論‧易行品》云:「阿彌陀佛本願如是:若人念我,稱名自歸,即入必定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常應憶念。」

 

又蕅益大師《阿彌陀經要解》云:「今一念相應一念生,念念相應念念生,妙因妙果,不離一心,如秤兩頭,低昂時等,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?只今信願持名,蓮萼光榮,金臺影現,便非娑婆界內人矣。極圓極頓,難議難思,唯有大智,方能諦信。」

 

又覺如上人《執持鈔》云:「名號謂之正定業者,若持佛之不思議力,往生之業即決定故也。若雖稱念彌陀之名號願力,往生猶不定者,則不可名正定業也。我等既已持念本願之名號,則應歡喜往生之業已經成辦。是故臨終雖不再稱名號,亦得往生,事乃當然。一切眾生,過去業因,互不相同;且死緣無量,有患 病而死,有刀傷而死,有沒頂而死,有火燒而死,乃至睡死、醉死,此皆是宿世業因,無可逃避。至此境地,除興起妄心之外,以凡夫習性,又何能起稱念名號之正念?何能有往生淨土之願心乎?故若不隨順平生業成之誓願,往生之望則落空。」 由上經論可知,往生是可以平生業成。

 

 

46

 

常聞念佛須具三資糧方遂往生,本願念佛是否具此信願行?

 

答:

蕅益大師《阿彌陀經要解》云:「信願持名,一經要旨,信願為慧行,持名為行行。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故慧行為前導,行行為正修,如目足並運也。」故知,信願行三,往生資糧,缺一不可。蕅益大師又言:「信願為前導,持名為正修。」即攝信願於稱名之行中,信願彰往生靠佛力之義,稱名即仗佛力之行,故信願與稱名,非先後,非定三;信願行三,聲聲圓具。故蕅益大師於《靈峰宗論》云:「淨土之訣,在信願行。此三非三,三只是一;此一非一,一必具三。」

 

此之妙義,與善導大師六字釋不謀而合,蓋六字名號乃機法一體,具信願行,是正定業,《觀經疏•玄義分》顯此義云:「今此《觀經》中,十聲稱佛,即有十願十行具足。云何具足?言南無者,即是歸命,亦是發願迴向之義;言阿彌陀佛者,即是其行。以斯義故,必得往生。」

 

此名為六字釋,依此「南無」二字,有「歸命」與「發願迴向」二義,「阿彌陀佛」四字,有「其行」一義。合六字成為信、願、行三義。善導大師以此六字三義,詮釋彌陀名號所具德義,乃是《觀經疏》中最重要的釋義之一,此文最能發揮楷定古今之精神。為了顯明十聲稱佛願行具足的原因,而言云何具足等,就法體舉出具足之義。

 

此六字三義所包含之意,有機法門與願行門。六字有信、願、行之義,信與行相對便成機法門之義,南無即是能信之機,阿彌陀佛即是救度之法,此名信行,或名機法;而信之中有願之義,願與行相對便成願行門;故法體六字之中,機法一體,願行具足。法體六字本來具足願行,故不待眾生修行迴向,於如實稱名之中,一聲一聲皆是具足願與行,故必得往生。

 

本願念佛人,信者,乃信彌陀為我成就不可思議願行功德,納入名號,迴施於我,一念信受,當下具足無上功德,故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其有得聞彼佛名號,歡喜踴躍乃至一念,當知此人為得大利,則是具足無上功德。」佛口金言,何可置疑?

 

又信者,即是機法兩種深信,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一者決定深信,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,曠劫以來,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之緣;二者決定深信,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攝受眾生,無疑無慮,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。」 此機法兩種深信,意在導歸稱名之行,即是願生報土之行相。故本願念佛,圓具信願行,信有願行,願有信行,行有信願。

 

 

47

 

就能念之心而言,念佛可分幾種?

 

答:

曇鸞大師《略論安樂淨土義》云:「一切萬法,皆有自力他力,自攝他攝,千開萬閉,無量無邊。」故知,以自力心念佛,即自力念佛;以他力心念佛,即是他力念佛。

 

又法然上人《念佛往生要義鈔》云:「凡念佛,有他力念佛,有自力念佛。」

 

又法然上人《念佛法語》云:「若住自力者,一聲十聲皆自力也;若住他力者,聲聲念念皆他力也。」故知,能念之心雖有不同,所念之佛則無二致,略述如下:

 

自力念佛者,依我願、憑我心、靠我力、信自己所修種種善根之人,隨念佛之心,以自力而求悟,仰憑自己之解行,將彌陀置於西方,思「如何發道心,淨其行,期往生,伏煩惱,斷無明,積多念,求一心,待來迎,祈正念。」如此用功,道心微起,念佛精進時,則覺往生有望;道心若退,念佛懈怠時,則覺往生不定。心想以自力修行,積功累德,望合佛意,求佛救度。如此之心是自力心,亦即不明佛心,不解佛願,不了佛智。如此行者,為往生不定身,一生念佛,不安至臨終,其心無決定故,口雖常稱名,心疑往生事,此即自力念佛。譬如游泳,即是仗自力。

 

他力念佛者,依佛願、憑佛心、靠佛力、信彌陀所修無上功德之人,隨念佛之心,以他力而得度,仰憑彌陀之解行,將彌陀置於自心,思「造罪業時,必墮地獄,然念佛名,乘本願故,決定往生。發道心時,非以道心往生,唯以稱名,乘本願故,決定往生。」如此用功,心信口稱,即是仗佛力之體現。如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云:「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,及稱名號,下至十聲一聲等,定得往生。」

 

又迦才大師《淨土論》云:「極樂,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,他力往生。」

 

又道鏡大師、善道大師《念佛鏡》云:「猶如蟻子,寄在翅鳥之上,遂將蟻子在須彌山,蟻子昇高,受諸快樂。凡夫念佛,亦復如是,乘佛願力,速生西方,受諸快樂,猶如蟻子,乘翅鳥力,上山相似,此之他力。」是故,信本願、稱佛名即是乘佛力,此即他力念佛。譬如坐船,即是仗船力。

 

 

48

 

凡夫罪深業重,福輕善微,如何得生淨土?

 

答:

餘門學道,須賴行人自力;念佛往生,全賴彌陀願力,自力難故,累劫未成;他力易故,一生可致,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,十念一念亦能見佛,縱十惡罪人,佛亦不棄,況十善凡夫,一生發願念佛而不得往生乎?且一稱洪名,滅罪八十億劫,何可懷疑業重?暫持聖號,勝於布施百年,何可顧慮福輕?但具信心,稱名起行,無不往生。

 

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今時願往生者,並是一切投化眾生,豈非易也;但能上盡一形,下至十念,以佛願力,莫不皆往,故名易也。」

 

又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云:「然彌陀世尊,本發深重誓願,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,但使信心求念;上盡一形,下至十聲一聲等,以佛願力,易得往生。」

 

又法然上人《要義問答》云:「又言於穢土中成就佛果,修行具足甚難功德之教,而迴向易往之極樂者,則成佛雖難,往生淨土易得。」

 

又印光大師《文鈔三編》覆葉福備居士書云:「彼世界人,無有煩惱,無有妄想,無有造業之事。以仗佛慈力,且極容易生,但以念佛為因,生後見佛聞法,必定圓成佛道。十方世界,唯此最為超勝,一切修持法門,唯此最為易修,而且功德最大。」

 

又宗曉法師《樂邦文類》云:「返觀此處,三惡八難,多不善聚,生老病死,壽命短促,自力修行,難進易退,先聖憫我等故,立此念佛法門,易修易往,激勸求生,古今聖賢,弘此道者,其書山積。」

上來諸祖所言皆明凡夫念佛,易生淨土,是故念佛人,不可疑機,妄自菲薄,因疑生障,因障退道。

 

 

49

 

但憑一句彌陀,就能往生嗎?

 

答:

念佛一法,修行要領,即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不懷疑,即明信佛智果號;不夾雜,即專稱六字洪名;不間斷,即一生念佛不退。故知,但憑一句彌陀,就能往生,一得往生,見佛聞法,自得心開,悟無生忍,以下舉理證說明之:

 

一、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;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故知,諸有眾生,聞信名號,歡喜一念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。依此經義,但憑一句彌陀,就能往生。

 

二、《阿彌陀經》云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,與諸聖眾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,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故知,得聞彌陀,信受起行,執持名號,長在一生,短在十聲,即得往生。依此經義,但憑一句彌陀,就能往生。

 

三、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云:「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,得聞如是,無量壽佛、無量無邊、不可思議功德名號,極樂世界功德莊嚴,聞已思惟,若一日夜,或二、或三、或四、或五、或六、或七,繫念不亂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,臨命終時,無量壽佛,與其無量聲聞弟子、菩薩眾俱,前後圍繞,來住其前,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;既捨命已,隨佛眾會,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。」故知,淨信之人,得聞名號,繫念不亂,即得往生。依此經義,但憑一句彌陀,就能往生。

 

四、《觀經》云:「若念佛者,當知此人,則是人中芬陀利華;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為其勝友;當坐道場,生諸佛家。」故知,念佛人是為人中妙好人,二大士之友,將來一定往生成佛。依此經義,但憑一句彌陀,就能往生。

 

五、《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》云:「阿彌陀佛名號,具足無量無邊、不可思議、甚深秘密、殊勝微妙、無上功德。所以者何?『阿彌陀』佛三字中,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一切諸菩薩、聲聞、阿羅漢,一切諸經、陀羅尼神咒、無量行法。是故彼佛名號,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,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,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。而說偈曰:阿字十方三世佛,彌字一切諸菩薩,陀字八萬諸聖教,三字之中是具足。」故知,六字洪名,具足無上功德,包含四乘教法、一切經咒、無量行法。依此經義,但憑一句彌陀,就能往生。

 

 

50

 

五濁惡世,人皆有罪,若未懺悔滅罪,臨終念佛,能往生嗎?

 

答:

亦得往生,此全藉彌陀不可思議之大願力。《那先比丘經》舉喻,百枚大石置於船上,藉由船力,石不沒水,若無船力,小石亦沒。船喻佛力,石喻惡業,故有帶業往生之說。志磐大師《佛祖統紀》記載,唐朝張善和屠牛為業,臨終見群牛逼觸;張鍾馗殺雞為業,臨終見群雞啄目。然此二人,罪惡凡夫,為苦所逼,急稱佛號,未及十聲,俱生淨土。靜心思維,若非佛力,不棄救拔,焉能如此?

 

善導大師《法事讚》云:「以佛願力,五逆十惡,罪滅得生;謗法闡提,迴心皆往。」又云:「直為彌陀弘誓重,致使凡夫念即生。」

 

又印光大師《文鈔正編》云:「佛愍眾生無力斷惑,難了生死,故特開一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。無論斷惑與否,若具真信切願,持佛名號,及修行眾善,迴向往生,無一不得生者。即五逆十惡之人,臨終地獄相現,若心識不迷,聞善知識,教以念佛,求生西方,若念十聲,或止一聲,當下命終,亦得往生。」

 

又智圓法師《彌陀西資鈔》云:「夫求生淨土者,是假他力,彌陀願攝,釋迦勸讚,諸佛護念,三者備矣。苟有信心,往生極易,如渡大海,既得巨航,仍有良導,加以順風,必能速到彼岸矣。若其不肯登舟,遲疑險道者,誰之過歟?」 又臨終少念,能往生;平生多念,更能往生。如此體會,方合正理,蓋彌陀大悲救度少念行者,豈有反不接引多念行者之理?思之可知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
各種講義下載
 
信願法語錄
 
祖師開示
 
佛經法語
 
淨土偈頌法語
 
法師著作
 

show bar
button